新华社上海12月26日新媒体专电题:走过“网红元年”,“网红”还能红多久?
新华社“中国网事”记者 叶健 有之炘
2016年可谓“网红元年”,关于“网红”的热点新闻从年头一直红到了年尾。动辄上亿元的估值或收购,“网红”们的吸金能力让人感叹。直播的兴起,也让“网红”风行一时。这一年,都火了哪些“网红”?哪些人可以会成为“网红”?“网红”经济会是个泡沫吗?
这一年,我们追过的“网红”
“papi酱”的融资,“宣告了”2016年“网红元年”的开始。
这位中戏毕业、靠搞笑短视频闻名的女孩,3月突然获得1200万元的融资,个人品牌估值也高达数亿元,风头之盛,估值之高,一时无两。
比起估值,更让人动心的,还有“网红”带来的真金白银。12月,以星座分析闻名的“同道大叔”,被人以2亿多元收购其七成多的股份,年轻的“80后”大叔瞬间身家过亿。“网红”的变现能力,再让众人目瞪口呆。
在淘宝上,“网红”张大奕也从年头红到了年尾。这位高颜值的女子以其品味和口才获得了一大批粉丝,其网店上线的新品也时常在数秒内被抢光,月销售额达到百万元级,被引为业内经典案例。
随着直播业态的兴起,借助映客、花椒、斗鱼等平台,直播“网红”也层出不穷。在游戏行业,一些“网红”主播的收入相当不菲。此前,有人盛传一位知名“网红”主播三年签约,收入上亿元。对此,一名资深游戏人士告诉记者:“这个价格不算离谱。”
即便在没有直播、没有视频的文字领域,“网红”也不断诞生。
其中,年度文字“网红”当属前媒体人咪蒙。这位毕业于山东大学、喜爱《庄子》的写作者,其文章阅读量动辄50万起,单篇最高阅读量曾达500万,其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也飙至800万。
与此同时,各细分领域如健身、美妆、箱包等,也涌现出各自的“网红”。网络生活被“网红”包围,“网红”也反过来丰富着人们的网络生活。
如何成为“网红”?
成为“网红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,绝非颜值高点、穿得少点就能红得起来。在任何领域有一技之长,是成为优质“网红”的必备技能。
以咪蒙为例,此前,她是一位有十多年经验的资深媒体人。咪蒙告诉记者,她非常热爱文字,只要带字的内容都会多瞅两眼,再忙每周也至少读一本书。每个月,她都会和团队研究时下流行的表达方式,诸如薛之谦、大张伟的表达,她都曾研究过。仅就如何起一个好标题,咪蒙的手记就有好几万字。
作为财经界“网红”,“枫投圈”创始人蔡丹枫也在内容上下足了功夫。“我每次直播邀请的嘉宾大多是有商业背景的女性,从一些比较有趣的话题切入,谈和财经有关的话题,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一个比较高端、靠谱和志同道合的财经社群。”蔡丹枫说。
微博粉丝超过260万的知名博主包先生,也持类似观点。“对于博主来说,第一件事情就是思考如何让内容做得更好。对我来说,我的优势在于专注于包和鞋,从不做美妆产品,在这个领域内,我做了大量研究。”“当你的内容有干货,大家自然而然就会信任你,就会依赖你的内容。”
“papi酱”的经纪人告诉记者,现在虽然视频网站很发达,但因为视频行业的门槛本来就比较高,优质视频内容并不丰富。“papi酱”是中戏科班出身,表演的节奏感也非常好,这些是她能在那个时间点脱颖而出成为“网红”的重要条件。
上海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宇说:“作为一个‘网红’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:一是要在社交媒体上能够持续制造有影响力的内容,二是在某个垂直领域有一定的话语权,三是其生产的内容被受众所喜欢并能够持续涨粉。”
“网红”还能红多久?
2016年,既是“网红”兴起的元年,也是“网红”的整治年。4月,文化部对违规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了整治。7月,公安部开展了网络直播平台专项整治工作。11月,国家网信办发布《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》,这些被认为是“网红”治理的具体体现。业内认为,这些规范管理打击了“网红”经济中的虚火,也有助于让真正的“网红”能走得更远。
而“网红”经济的泡沫也开始显现。2016年年底,“papi酱”的投资方“罗辑思维”宣布退出投资。可见,“网红”火爆的更深层次的原因,要追溯到经济层面。
位于浙江杭州的如涵是一家普通的服装制造企业,在其引入“网红”模式之后,公司的销售额开始迅猛增长。如涵的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以食品为代表的半标品和以服装为代表的非标品,未来销售中相当大的比重会是靠意见领袖来推动。”
作为知名新媒体观察者,天奇阿米巴基金魏武挥也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认为,从未来的几年看,“网红”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,趋势也较为明显。“从2004年到2014年,商业企业互联网上获得用户一次点击的成本增加了10倍,而利用“网红”的粉丝效应来进行宣传推广,经济上显然更加划算。”
这一点的确能得到数据的支撑。如今,通过搜索引擎的推广费用,每次点击的费用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。“网红”模式则大大降低了这种成本。以咪蒙的广告价值计算,其单篇阅读量在50万次以上,单次广告价值为数十万元,这样算下来,覆盖每个粉丝的成本不过1元左右,显然更为划算。
而越来越多的人也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,这也为“网红”的发展注入了活力。
上海某文化公司负责人姚宏洲告诉记者:“随着机器人的普及,未来越来越多劳动力将能够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。年轻一代越来越强调个性,我们每周都能收到很多简历,许多人都想成为‘网红’。”
不少互联网业内人士认为,“网红”是网络文化的推手,同时也是网络文化繁荣的表现。正如艺术家安迪·沃霍尔所说,这是一个“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”的时代。至于“网红”还能红多久,仍要看与经济的结合以及长远的经济影响。